为党旗增辉之国家甘蔗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如凯 视频链接:http://www.fetv.cn/m11/bencandy.php?fid=35&id=2374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聚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下面来看为党旗增辉系列报道: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和食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陈如凯,食糖家家户户必备的副食品,从一定意义上而言,食糖消费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平之一。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未,由于产能相对落后,中国的食糖消费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进口,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食糖产业突飞猛进,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食糖总产量已经达到5858万吨,食糖消费基本实现自给,这二十年巨大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所长、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如凯。 陈如凯:“党和国家给我很多荣誉,这些荣誉都属于过去,不属于现在,每一个时刻都是良好的开端,我一生没有什么兴趣,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只能够安分守己,干这一行。” 陈如凯,198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所长、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在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灯火彻夜通明的实验室中,经常能见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孜孜不倦地量株高、做实验、对数据、测糖分,他就是国家首席甘蔗科学家陈如凯,为了推动甘蔗产业的发展,他不断地工作,他已经干了50年。 陈如凯:“阻碍我们甘蔗产量提高的瓶颈问题,主要是近亲繁殖,我当年分析了国内97个品种,这些品种它们的亲代,竟然是来自4个印度的跟台湾的品种、单产只有2.7到3.2吨,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 陈如凯意识到要结束我国食糖依赖进口的历史,关键在于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进,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陈如凯就以数量遗传学来研究甘蔗,他先后从国外引进特异甘蔗种源240多份,填补了我国甘蔗基因库的空白,1995年他主持的《甘蔗品种资源鉴定利用和新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大奖至今在业界尚无人突破,如今全国80%的甘蔗都是福建农林大学引进选育的。 陈如凯:“我们甘蔗的单产从当年的3.2吨提高到2006年的5吨,我们过去呢要用11吨的甘蔗做1吨糖,现在我们是用8吨甘蔗做1吨糖,全国甘蔗糖的年产量从原来495万吨,提高到现在1395万吨。” 虽然2000年陈如凯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仍向学校党组织主动请缨,要求继续承担甘蔗育种研究,陈如凯觉得工作有年限,但为人民服务是没有年限的。为党工作是幸福的,为人民服务是快乐,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陈如凯决定把这种幸福和快乐延续到生命的终点,如今,除了品种选育,他将科研目标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潜心于能源甘蔗和能源作物育种研究,他积极把学术研究和生产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被农业部誉为“大华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各地推广应用。 徐景升:“甘蔗生产最旺盛的时候,调查最好时期,气温都很高,一般在37-38度,天很热的时候,而且那个季节很短,必须在那个季节完成调查,我们年轻人都有点受不了,他跟我们去,这么多年来,从我到甘蔗所十几年来,每年都是这么过的。” 育种更育人,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陈如凯都是倾囊相授,出自他门下的甘蔗博士,遍布国内甘蔗研究所的重要岗位,还有不少去了欧美国家,林彦铨、叶功富、罗素兰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骨干和专家,截止目前,陈如凯所在的研究所已经培养了全国80%的甘蔗博士, 陈如凯:“搞科研如果没有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它不可能作出多大的成绩,二三十岁的硕士博士,他们最有创造性,看到产业的进步,农民的增收,应该是靠大家的努力,靠党的正确领导,个人仅仅是一小部分,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