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动态 > 技术动态 >

满腔心血育良种——记农业部岗位科学家、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

时间:2011-07-13 23:15来源:[石家庄日报] 作者:农林化学除草网 点击:

满腔心血育良种
——记农业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

来源:石家庄日报

本报记者  潘双清

去秋今春,全省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遭受60年一遇特大干旱。且持续时间长,为历史罕见……然而,我市“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再传捷报:

2011618,河北省科技厅、农业厅邀请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副组长、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赵广才研究员等有关专家,对藁城市“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刘家庄村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实收:“石麦18号”平均亩产711.5公斤。这个既高产又节水的小麦新品种就是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郭进考研究员,带领他的团队奉献给农民的最新成果。

为了让人们吃上“白面馒头”

1974年,从地区农校毕业的郭进考来到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前身——石家庄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当时石家庄乃至河北省几千万亩的麦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小麦生产用的大部分是山东“泰山号”品种,被称之为“泰山压顶”;压得河北育种人难堪,压得他们无地自容。

为了让农民兄弟吃上白面馒头,郭进考带领同事们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育种创业之路。小麦育种难度大,周期长,一个优良品种,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几代筛选,到审定推广,有时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年野外工作日就有8个月,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需2400天左右。其间要经历冻、旱、风、雨、冰雹等诸多灾害因素,每个技术环节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郭进考说,要出成果,核心是要有育种思路和创新,他和伙伴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自然气候条件,距市区65公里的辛集市马兰村(农场)作为试验基地。在这里,他们边试验,边推广。他用70%的精力从事自己的科研主思路,用30%的精力干别人的思路。当很多人还在为大粒还是早熟而争执时,他们首选了综合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提高产量,在此基础上兼顾早熟、抗病、节水等其它性状。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进考和他的团队育成的冀麦26”冀麦38”4185”冲出燕赵、冲向鲁豫,西进新疆,南跨黄河、翘首傲立母亲河两岸,郭进考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奇迹。

寻找那粒最耐渴的种子

在育种界,许多人熬白了头也搞不出一个理想品种,而郭进考选育的品种却一个接一个,为什么?他说:育种工作者要经常预测未来生产的需要,以科研的超前性来拉动生产的不断进步。

他认识到现在的粮食过剩是低水平的、相对的,注重品种的品质固然是关键,但必须关注节水与高产的结合,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以,他把节水小麦作为主攻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试验和摸索。上世纪八十年代,郭进考就把研究方向由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转到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从那时起,他带领课题组就开始寻找那粒最耐渴的小麦种子。

他率领课题组的同志们把高肥地上选中的丰产材料,拿到沙壤土上筛选抗旱节水性,又把在沙壤土上选中的抗旱节水材料拿到高水肥地上筛选丰产性。多次科研攻关后,他慢慢摸透了具有节水性基因小麦的脾气秉性。他创造性地运用了 “在同地同世代前期肥水满足,筛选丰产性能,后期干旱胁迫,筛选抗旱节水性能,这样一个前促后控,异地交替选择垂直节水高产品种选育新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郭进考和他的团队育成了一系列高产与节水小麦新品种石家庄8石麦15石麦18石麦19”,优质节水品种石优17”石优20”。其中石家庄8石麦15均通过省和国家审定,属一级节水抗旱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较生产主推品种提高了20%-30%,而且表现高产稳产,实现了一水保千斤的目标。在试验田实现了全生育期一水不浇,靠自然降水亩产达400公斤;灌一水亩产500公斤;大面积示范灌二水亩产500公斤的目标。试验结果让很多专家倍感振奋。石家庄8号连续4年列为国家节水高产小麦主导品种,在生产上屡创节水高产纪录。

有关专家为他们育成的小麦品种推广应用算了一笔账: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推广到省内外七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达2.6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多公斤,增产的小麦可供1000万人吃5 ;节约地下水资源100亿多立方米可供1000万人10年的生活用水;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使1000多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架起新成果走向田间的桥梁

凡是接触过郭进考的人,都戏称他为泥腿子院长。因为从小麦整地播种——生长期——收获,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或一早一晚他都在小麦地里,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难怪他的妻子又气又心痛地说:他就知道育种,把家都忘了,一提让他管管家里的事,他总是说不能光顾自个儿活着,得多为老百姓做点事。

郭进考深深地了解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渴望,30多年来他坚持育种与栽培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讲良种良法、进行现场指导、在不同的区域广泛建立高产样板田、示范田,举办技术讲座,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上百万人次,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

他在坚持自己深入农村的同时,组织科研骨干与农民联姻的科技提升活动,组织参加双百工程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服务。开展了11结亲和1110计划,即科技人员选择一个村作为技术示范村,在村中选择10户农民建立长期联系,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道坎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将科技成果直通农业生产第一线,构建了成果应用快捷通道。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微笑,郭进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了一流的成绩,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省管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杰出人才记一等功、何梁何利基金奖、党的十七大代表等荣誉称号。面对成绩和荣誉,他并没有停步和自满,而是带领他的小麦育种团队正在用智慧和汗水孕育着大地的丰收。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