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先后遭遇严重干旱,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范围最广的一年。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水稻主产省旱情最为严重。在严峻旱情面前,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迅速行动,认真开展旱情调查,为主管部门准确把握旱情提供生产一线动态信息;及时根据旱情、苗情,针对性提出科技抗旱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抗旱技术指导,力促全国早中稻增产丰收。主要做法有: 第一,认真开展旱情调查,为主管部门准确把握旱情提供生产一线动态信息。早在3月底4月初旱象初露时,水稻体系专家就在参加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千村万户大走访”等活动,或在组织所属创新团队开展春耕春播技术培训等行动中,就开始认真开展旱情调查,并及时现场解答农民春耕春播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到了4月下旬5月上旬,南昌、赣州、抚州、武汉、衡阳、岳阳等综合试验站纷纷结合自己的跟踪调查,通过信息简报的方式,及时、准确反映所在区域的旱情动态,并通过体系动态信息及时上报给农业部、地方政府等部门(中国水稻信息网,体系动态信息第21、26和27期),为主管部门及时出台相应的抗旱措施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5月下旬以来,体系研发中心连续编发了5期抗旱促增产专题简报(中国水稻信息网,体系动态信息第32-37期),反映湖南祁阳、湖北武汉、江西萍乡等地旱情及其技术建议,供各地指导抗旱参考。同时,体系研发中心还总结分析了“严重干旱对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技术对策”,及时上报农业部有关部门,为部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技术咨询。 第二,及时根据旱情、苗情,针对性提出科技抗旱措施。如4月中旬,南昌综合试验站调查发现,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为80.1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4.43亿立方米,这在正值主汛期的江西为历史罕见。为此,该站派出科技人员下到旱情较严重的南昌、新建、余干指导抗旱工作,并向春旱地区提出“改直播为集中育秧;及时用烯效唑化控手段,防治秧苗老化;抢种早稻;改种中稻或其他经济作物”等四条措施,指导旱区农民早稻秧田管理和抢时抢水插秧。到了5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早稻已陆续进入孕穗期,中稻进入秧田管理的关键时期,江西赣州、抚州,湖北武汉、三峡,湖南祁阳、衡阳、岳阳等综合试验站再次针对当地旱情,以及早稻生产和中稻育秧的实际,提出了对策性技术建议,如萍乡综合试验站提出了“采用薄水薄露等节水灌溉方式,做到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旱育秧,或选择靠水源近的地方进行集中育秧;增施磷钾肥,并结合防早衰措施进行叶面追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抗旱。 第三,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抗旱促增产。旱情就是命令。体系专家纷纷带领自己的创新团队,奔赴干旱严重的灾区,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开展抗旱促增产工作。如5月3-5日,武汉综合试验站游艾青站长带领水稻专家,深入旱情比较严重的黄冈等地生产一线,指导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并就早稻和中稻抗旱保春耕提出了技术指导意见。据不完全统计,4月初以来,水稻体系共有近10个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团队)30余次、100余人赴所属示范县开展旱情调查和技术指导服务,为当地组织开展抗旱促春耕、促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除了干旱严重的长江中下游稻区外,西南稻区体系专家们也组织开展旱情调查,并提出了应对西南局部地区干旱的技术建议(中国水稻信息网,体系动态信息第31期);信阳综合试验站提出了采取“籼改粳”应对干旱的新举措(中国水稻信息网,体系动态信息第37期)。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