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查过程
(1) 贵州省福泉县的调查
2011年1月22日,在黔南州农委周启泽的安排下,岗位专家王金勇和何启盖到贵州福泉市调研。
首先,该市农村工作局韦局长介绍了该市的基本情况和养猪规模。该市人口30万人,母猪数量为1.9万头,约70%的农户均饲养生猪,年饲养量34万头猪,出栏量16-17万头猪。其次,介绍了灾害发生给畜禽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和该市的应对措施,如该县具有特色的05(动物的谐音)24小时畜牧服务响应模式,协助受灾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随后,两位岗位专家与福泉市农村工作局韦局长、黎副局长和局办公室罗主任、马华镇兽医站站长一起,实地访问了贵州省福泉市大华养猪公司及其辐射点龙昌镇的养殖户。大华养猪公司具有500头母猪,提供的猪精覆盖了该县1800头母猪的需要,在该县的猪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场具备了规模化养猪的基础。在吸取2008年灾害发生的经验基础上,做好应对措施,影响不大。但该规模化猪场辐射的养殖户(3头母猪),属于典型的庭院养猪户,在凝冻气候中,除了母猪膘情下降外,没有损失,这是因为没有在冬季安排产仔。
进一步调研了马华镇某50头母猪规模化养猪场。该规模化猪场在灾害中所受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极端气候突然来临,在供电中断下,保暖措施没有准备充分,导致新生仔猪死亡。
(2)与贵州省农委、贵阳市和开源县台农公司座谈
22日下午,两位岗位专家从福泉县到贵阳市,与贵州农委综合处处长廖主任、贵州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张芸科长、贵州省畜禽良种场陈大芳总畜牧师等领导进行交谈。同时与贵州台农公司李嘉川总经理、贵阳白云区小桥良种场周阳忠总经理等进行了技术和管理措施方面的交流。从贵州省农委提供的“防冻抗灾信息”汇编中,掌握了自凝冻天气发生以来(尤其是2011年1月13以来),贵州省各地市的灾害损失和所采取的措施。调查说明,省农委非常重视救灾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如灾害信息的“日报制”。两位岗位专家与贵州省农委领导进行充分沟通后,制定了灾害发生和灾后恢复所需要的技术对策。
2. 调查结果
(1) 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的损失情况(黔南州农委提供)
黔南州目前年出栏数在1-49头以下、50头以上的猪场(户)分别是621063和3652个,2010年出栏数分别达到1609607和539475头,小规模猪场是规模化场的3倍。截止1月21日,黔南州受灾场(农户)达8474个,倒塌损毁圈舍达7257平方米,养殖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损毁409.435万元。因灾死亡猪只达11547头,无害化处理猪10691头。对畜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2967.92万元。
(2) 贵州全省的损失数据(贵州省农委提供)
截止1月21日,全省受灾养殖场8.15万个,圈舍倒塌损毁21.35万平方米,因灾死亡畜禽172.25万只(羽、头),其中大牲畜0.88万头,猪8.24万头,羊12.72万只,禽116.57万羽,其它33.84万只。无害化处理畜禽149.86万只(羽、头),其中大牲畜0.48万头,猪6.84万头,羊9.48万只,禽99.57万羽,其它33.49万只。饲草饲料损失11.25万吨,受灾人工草地面积84.29万亩,畜牧生产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0327.57万元。
3. 对策与分析
本次凝冻气候给贵州省(含黔南自治州)持续时间长,对养猪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管爆裂,饮水中断;电力供应不足,造成生猪(尤其是产房猪和保育猪)的冻死等。调研过程中,针对凝冻灾害的预防和灾后生产恢复,我们有以下思考。
(1) 建立完善的低温天气预警机制,做好物质储备
2008年贵州省发生过大面积的冻雨天气,政府和养殖户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次凝冻灾害发生前,由于气象预报准确,规模化养殖场和部分农户准备了抗寒物质,因此与2008年相比,本次凝冻天气的负面影响略低。但是,由于水电道路等养殖场基础设施和猪舍建设较差,仍不能避免长期低温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完善的气候预报和预警机制,如气候低温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提醒养殖场(户)准备充足的物质,抵御凝冻气候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如贵阳市农委在扬州市华宇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紧急调运了55台发电机投放到规模养殖场,解决规模化养殖场自备电源问题,维持正常的生产。不过,多数农户没有能力购置发电机,以至于受灾。
同时,过分使用依赖电力的供暖设备作为热源,使猪场(农户)在电力供应中断时,生产受威胁。因此,在猪场设计和运行中,应该鼓励因地制宜,通过燃煤等方式供暖,重点保障产房仔猪的温度需求。
(2) 加快标准化猪场的建设
在调研中发现,猪场建设好坏与抗低温效果密切相关。如黔昌畜牧发展公司采用水泡粪模式、悬挂保温灯、屋顶加保温材料等方式,尽管室外滴水结冰,但猪舍内仍可达20℃,正常生产。相反,在猪舍建设墙体单薄、屋顶无保温材料等,冻死的猪只较多,甚至猪圈被压垮,这种情况在黔南州的福泉市、独山县、龙里县、安县和荔波县等较为严重。因此,通过各种措施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培训,加快贵州省中小猪场标准化猪舍建设,增强抗凝冻天气的能力。
(3) 加强乡镇兽医和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建设
村级防疫员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提供基础性保障,如国家强制免疫疫苗的猪舍、猪只打耳标以及产地检疫等,工作任务大,调查中了解到,黔南州福泉市的村级防疫员每年要给2000头猪进行6000次免疫(3种强制疫苗免疫),加上打耳标,累计要做10000次左右的注射(含打耳标),此外还不包括一些治疗工作。但是,每个月只有150-200元的报酬,待遇偏低,队伍流动性大,虽然补充一些人员并加以培训,但是很难调动积极性,以保障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在灾害应急中,需要广大的村级防疫员参与,确保大灾无大疫。黔南州目前有2000名左右的村级防疫员,希望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待遇,稳定队伍。
(4) 结合养猪新模式,探索扶持养猪业的举措
从疾病防控的角度来看,多点饲养无疑是最好的模式。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中,龙头企业将断奶仔猪交给农户饲养,再回收育肥猪。但是,这种模式农户的积极性不强,这除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方案外,国家需要采取一些扶持政策,如类似母猪补贴那样,给予这部分农户补贴等。在农村,应该鼓励养殖母猪和养殖生长育肥猪分开,与小规模的“一条龙”养殖模式相比,母猪和仔猪分开饲养,更有利于疾病防疫和养殖的专业化。
(5) 加强研制和推广免疫期更长的疫苗
这种情况主要见于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疫苗等。我国广大农村采用春防和秋防的模式,对重要猪病开展集中免疫,由于疫苗的运输和实际使用中,免疫期很难保证6个月,因此,在春防和秋防的交接时间,往往出现免疫空白。希望科研单位和疫苗生产企业研制质量更好的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