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部3月28-29日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的全国小麦病虫防控工作会议消息,2011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为3700万亩,主要发生在黄淮海麦区、渭河流域和临汾盆地,是自2008年以来发生面积增长最快的年份,是今年我国小麦生产中突出的病虫害种类。小麦吸浆虫是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汁液,造成麦粒瘪籽、空壳或霉烂而减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30%-50%,严重的乃至颗粒无收。 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的目标,开展小麦吸浆虫的有效防控技术示范工作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武予清团队通过年度河南省小麦病虫害会商、全国病虫害防控工作会议、小麦生产关键时期布置吸浆虫发生监测点,及时提供吸浆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建议,发挥了该岗位的应有作用。 武予清团队配合体系重点项目,在河南、河北、陕西、天津等吸浆虫重要发生区开展了“黄色粘板监测成虫”的轻简化短期测报技术,在抽穗前成虫累计达到2头时建议开展“穗期保护”—即在小麦抽穗70%至扬花20%以前的一周内喷洒杀虫剂如氧化乐果、毒死蜱等进行防治。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 观摩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岗位专 除了开展吸浆虫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外,武予清研究员团队坚持在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长期在河南洛宁、辉县、河北徐水的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一边普及吸浆虫防治知识,一边开展科学研究,由于历史上的“水流、跨区作业传播吸浆虫”并不能解释吸浆虫在我国“北扩东移”的现象,自2010年到2011年开展了高空系留气球捕获吸浆虫,证实了气流传播是吸浆虫在我国小麦生产区的远距离扩散的重要方式;同时了通过实验摸清了吸浆虫的发生北界、主要寄主植物的种类、寄生蜂种类、通过环境因素的分析勾画出了吸浆虫主要适合发生区、并开展了防治指标和施药方式的比较试验;对我国当前近270多份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进行了连续3年的鉴定,以期了解生产品种布局与吸浆虫发生的关系,为实现吸浆虫的可持续治理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集中体现在2011年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麦红吸浆虫的研究与防治》一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