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动态 > 技术动态 >

抗旱夺丰收——小麦吸浆虫防控

时间:2011-06-07 23:06来源:未知 作者:农林化学除草网 点击:

据农业部328-29日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的全国小麦病虫防控工作会议消息,2011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为3700万亩,主要发生在黄淮海麦区、渭河流域和临汾盆地,是自2008年以来发生面积增长最快的年份,是今年我国小麦生产中突出的病虫害种类。小麦吸浆虫是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汁液,造成麦粒瘪籽、空壳或霉烂而减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30%-50%,严重的乃至颗粒无收。

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的目标,开展小麦吸浆虫的有效防控技术示范工作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武予清团队通过年度河南省小麦病虫害会商、全国病虫害防控工作会议、小麦生产关键时期布置吸浆虫发生监测点,及时提供吸浆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建议,发挥了该岗位的应有作用。

武予清团队配合体系重点项目,在河南、河北、陕西、天津等吸浆虫重要发生区开展了“黄色粘板监测成虫”的轻简化短期测报技术,在抽穗前成虫累计达到2头时建议开展“穗期保护”即在小麦抽穗70%至扬花20%以前的一周内喷洒杀虫剂如氧化乐果、毒死蜱等进行防治。2011428在河南省辉县示范区召开了“粘板监测、穗期保护”的吸浆虫防控技术新模式的实施示范现场会,529召开了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重点发生区试验站和河南省农业部门的专家领导参加的吸浆虫防治效果观摩会。观摩会现场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赵宗武研究员、辉县市植保站李迎刚研究员介绍了新乡市小麦吸浆虫防控历史和现状,以及两年来小麦体系辉县吸浆虫防控示范区实施的总体情况,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武予清博士介绍了“粘板监测、穗期保护”这一轻简化技术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相对于传统上的“淘土监测、主攻蛹期、成虫扫残”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测报和防治效率,特别适合“统防统治”的大面积专业化生产管理,充分体现“公共植保”的方针。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博士在现场接受河南电视台采访时指出,两年来小麦体系在辉县吸浆虫重发区采用这项技术为农民群众带来的切切实实的实惠,国家小麦产业体系曾收到该市郝庄村农民群众的感谢信,感谢小麦体系专家为他们带来的丰收,现场示范区内金章村近200亩的绝收田块目前籽粒饱满、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而未防治的对照区损失仍在30%以上,今年6000亩的核心示范区防效十分显著。

观摩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岗位专家许为钢博士针对完善这项吸浆虫防控新模式的实施以及如何与抗虫品种的结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鲁传涛转述了郭予元院士对本次会议的期望和吸浆虫防治建议。河南省植保站吕国强研究员也表达了在河南省吸浆虫发生区开展这项技术的期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保通教授、沧州综合试验站赵松山研究员、滨州综合试验站耿爱民研究员也分别发言表达这次观摩会的感受以及当地吸浆虫发生和防治的情况,特别是沧州地区2011年发生面积超过90万亩,因吸浆虫毁产引起多起群众上访情况,非常需要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除了开展吸浆虫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外,武予清研究员团队坚持在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长期在河南洛宁、辉县、河北徐水的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一边普及吸浆虫防治知识,一边开展科学研究,由于历史上的“水流、跨区作业传播吸浆虫”并不能解释吸浆虫在我国“北扩东移”的现象,自2010年到2011年开展了高空系留气球捕获吸浆虫,证实了气流传播是吸浆虫在我国小麦生产区的远距离扩散的重要方式;同时了通过实验摸清了吸浆虫的发生北界、主要寄主植物的种类、寄生蜂种类、通过环境因素的分析勾画出了吸浆虫主要适合发生区、并开展了防治指标和施药方式的比较试验;对我国当前近270多份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进行了连续3年的鉴定,以期了解生产品种布局与吸浆虫发生的关系,为实现吸浆虫的可持续治理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集中体现在2011年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麦红吸浆虫的研究与防治》一书中。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