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动态 > 技术动态 >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推动广西甘蔗机械化进程

时间:2010-12-27 22:21来源: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农林化学除草网 点击:

 

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和基础工业产品。我国甘蔗糖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蔗糖产区,2009/2010榨季植蔗面积1550万亩,总产蔗7300万吨,产糖710万吨,均占全国60%以上,在保障我国的食糖供给安全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广西蔗糖业惠及2000万蔗农,产业链年综合税费收入达40多亿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更显重要意义。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澳自由贸易区重启谈判,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内独大的广西蔗糖业必须直面发达产糖国,特别是主要出口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压力,而目前我国甘蔗制糖成本是澳大利亚的2倍,巴西的1.6倍,处于明显弱势;从国内形势看,人工成本激增成为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就甘蔗生产而言,人工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最大,达35.5%。因此,作为现代农业最主要特征的机械化已成为提升甘蔗产业竞争力首要的突破口。

纵观我国现阶段甘蔗耕、种、管、收四个主要生产环节,耕整地机械装备及技术已成熟,应用普及程度最高;种植机械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初现端倪;中耕培土机中自走式机型品牌繁多,价格低廉,但多为适应1.11.2米的栽培行距,与大马力联合收获机要求的1.3米以上行距难以匹配;收获在机械化各环节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是重点,也是难点,目前,蔗区收获机械正处于国外引进机型与国内自主研制齐头并进的阶段,其中整秆式以广西云马汉升、切段式以广西农机院、广州科利亚为代表的自主研制进步迅速;引进机型技术成熟,但因土地资源条件、体制机制的障碍,推广应用缓慢。

反思我国甘蔗机械化进程,可总结三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土地资源因素,我国植蔗单位规模小而分散,户均植蔗规模4亩,产蔗18吨,分别仅为澳大利亚的1/20001/530,且缺乏统一规划,推行机械化的难度显而易见;二是技术因素,主要是农艺与农机不相配套,如适宜机械化的品种不仅要求丰产、高糖、抗逆、强宿根,还特别强调抗倒伏、易脱叶、芽形、分蘖成茎及均匀度、蔗糖分耐转化能力等,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近两年才开始得到重视;从种植方式上,蔗区普遍行距在70CM-100CM,未能达到机收适宜行距在130CM以上的要求为宜;三是组织和管理因素,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整治缺乏组织引领,实施机械化生产形势下生产者、制糖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和《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108号为指引,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建议通过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能力,通过大协作加速甘蔗机械化进程。

一是不拘形式,鼓励各类社会力量投资进行土地流转和集中规模化整治,形成甘蔗机械化优势区域和若干机械化示范基地,突破植蔗规模小、分散、缺乏科学规划的瓶颈问题,将甘蔗生产主体从分散的小农逐步转向糖厂、农机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济体或有条件的种植大户,为实施机械化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

二是依托农机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服务。要强化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作业规范、质量标准与技术培训,保证机具能充分地发挥其最佳功效。

三是农机农艺相配套。因地制宜,科学选型配套甘蔗机械化装备,选用适宜机械化的良种,通过科学的养分运筹、节水技术、健康种苗、病虫综合防治等的集成应用,做到增产增效,对广大蔗农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加速机械化推广应用切实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探索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发展农村服务业,保持社会稳定。土地的流转经营势必影响到原土地所有者,因此,首先应考虑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其次,土地规划整治后可利用率提高,非机械化区、轮作区乃至生产能力富余的土地可用于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安置部分劳动力;此外,通过实施政府培训工程,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提高农村就业率和人口素质,有益于社会稳定。

本着上述思路,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拟在广西与各方合作建立若干甘蔗机械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甘蔗机械化的技术模式、组织模式和经济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加速我国甘蔗机械化进程做出表率。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