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57%。因此,油菜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食用油供给安全。然而,近年来,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形势日趋严峻,传统的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与进口大豆、棕榈油和油菜籽相比,我国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随着进口大豆等油料的涌入和对国内油料产业的冲击,我国植物油自给率逐年下降,目前已下降到35%,严重威胁到国家的食用油供给安全。
针对目前的产业形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将不断提高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与国内同季作物的竞争力作为“十二五”工作的总要求。围绕这一要求,油菜体系进而提出了在“双低”的基础上实现油菜生产“三高”的总目标,及试验示范工作逐步实现“五化”的新举措。所谓“三高”,即高产(油)、高抗、高效。“五化”则包括:一是机械化,涵盖了机播机收,品种、农艺、农机配套等内容;二是轻简化,如直播高产等;三是集成化,包括化学除草、高效施肥、病虫防治、防灾减灾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四是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化服务等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五是标准化,即建立符合各生态区域特点及上述“四化”要求的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模式,并在相同生态区域内加以示范和推广。
为推动油菜生产的“三高”和“五化”进程,促进油菜增产增收,展示油菜体系科研和试验示范工作成效,2011年4月底至5月下旬期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相继在长江上、中、下游区和中南区分别主办了冬油菜生产试验示范“五化”现场观摩会。
5月17日,由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承办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长江中游区油菜试验示范‘五化’现场观摩会”在湖北荆州举办,示范面积120亩,示范选用的品种是从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引进的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该品种具备“双低、一适、两高”的特性,“双低”即具备良好的双低品质;“一适”即适合机械化收获,具备强抗裂角、高抗倒伏、分枝收敛、结角集中等特点;“双高”是指“高含油量”和“高产”,“中双11号”含油量比一般品种高4-6个百分点以上以上,亩产油量高于杂交种6%以上。示范采用体系设施与设备功能研究室研制的黄鹤牌“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播种,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六项工序,实现“六合一”机械播种技术,做到省种、省工、省肥。播种量200g/亩,种植密度2.3万株左右。集成了“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机械化高效栽培模式,以及“增密控肥”、“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在初花期应用生物菌剂盾壳酶防治菌核病,防治效果显著,实现油菜栽培的轻简化、技术的集成化。现场会当日采用体系设施与设备研究室研制的4LL-2.0D型多功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收获,现场分别演示了两段收割和联合收割,收割茎秆直接打碎后均匀还田。本次示范,至少集成了六项技术的应用,通过引进、试验、集成与再创新,示范区在耕整、播种、定苗、施肥、除草、病虫防治、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和轻减化栽培,不仅大幅减少劳动量,降低劳动力投入成本,而且提高了产量,保证了油菜籽的收获品质。经测产,理论产量达214.3公斤/亩,亩劳动力投入与同等产量田块比较,较人工直播节省劳动力2.8个,节约投入64元,较人工移栽节省劳动力6.2个,节约投入336元。示范效果良好,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其他三个生态区的现场观摩活动分别于4月19日、5月15日、5月22日相继在湖南长沙(由湖南农大官春云院士承办)、四川绵阳(由绵阳综合试验站承办)和安徽巢湖(由巢湖综合试验站承办)三地举办。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段武德主任、科教司产业技术处张国良处长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油料处张冬晓副处长、有关省市农业和农机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有关人员分别出席和参加了上述会议,油菜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全程出席了上述现场观摩会并在每一个观摩会上发言或做学术报告,与油菜机械化有关的农机和农艺岗位科学家吴崇友、廖庆喜、李云昌、张春来等到现场举行了农机农艺结合的学术报告和技术培训会。
在现场会上,油菜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提出,我国油料生产的最大潜力在油菜,油菜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而在当前生产形势下,以“三高”为目标、以机械化为核心的“五化”生产技术,不仅代表了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了全国油农的迫切需求,还代表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油菜产业实现新跨越的必然要求。并呼吁有关政府部门要象推广双低油菜一样推广以“三高”为目标、以机械化为核心的“五化”生产技术。首席科学家还要求体系各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以“三高”为目标,以机械化为核心的“五化”生产进程。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