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春伊始,作为我国北方鲆鲽鱼类的重要养殖区域,天津地区的半滑舌鳎养殖用户陆续反映了不明病害疫情蔓延的讯息。3月中旬,大型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天津立达海水资源有限公司循环水养殖车间的半滑舌鳎苗和成鱼相继爆发疫情。企业按照原有的病害防控措施采取应急响应,然而疫情却丝毫没有控制的迹象,损失一天天在扩大,疫情告急!企业告急! 疫情就是战斗的号角!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院士迅速掌握了这一重要疫情的讯息,并及时反馈到体系的疾病防控岗位。接到疫情的当天,在岗位科学 此次疫情非常罕见,常规的药物防治措施无法抑制疫情的发展,而初期分离诊断的多个病原先后被一一否定,病害元凶一时藏匿无迹,使得前期的疫情控制遇到困难。然而,依托于长期在我国鲆鲽鱼类重要养殖病害致病机制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实践的深厚积累与储备,岗位工作组经过耗时长达2个月的持续疫情跟踪调研和反复严谨的临床诊断及验证,最终确诊该病害为以嗜冷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弧菌属为代表的多病原病害,病原元凶应以极难分离培养(一般2~3周分离)的嗜冷菌为主,主要引发鱼体肾病,并表现出潜伏期长(往往需要1~2个月)、发病水温低(15~18°C高发)、多数死亡个体体表特征不明显、日死亡率低(≤0.5%)但持续慢性死亡、病鱼典型体表临床症状与致死性病害元凶不一致的爆发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养殖企业在病害爆发初期采取了无效的药物防控措施,导致病害的持续蔓延和日益增加的累积死亡损失。 此次病害的病原多为我国首次发现报道,并极有可能主要通过表面健康的亲鱼卵、精等垂直传播并表现出广谱抗药性,一旦爆发基本无法药物治疗。这为我国鲆鲽鱼类的疫情发展趋势和病害防控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警示。 在确诊病原后,岗位工作组根据半滑舌鳎的养殖特性和病原特性,果断采取提高养殖水温(由18°C逐渐升温至24°C),并通过严密监控水体菌落密度,配合针对性敏感药物抑制嗜温性病原的综合应急防控措施,养殖车间的每日病害死亡量已大大下降,初步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为今后从源头控制疫病的爆发和抗药病原的传播蔓延,体系岗位分别从鱼卵病原携带诊断、健康鱼苗免疫接种、企业化验室诊断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协助天津立达公司着手建立全新和科学的病害防控体系。为此,疾病防控岗位团队于5月中旬在国家兽用GMP生产企业紧急制备了一批疫苗,并为立达企业量身定制了《半滑舌鳎疫苗生产性接种操作示范方案》,为新一批的半滑舌鳎苗种繁育和养殖提供免疫防治技术和配套产品支持,为养殖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先进技术支撑和服务,共同打造真正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的健康养殖之路。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