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动态 > 技术动态 >

转基因玉米和农达除草剂有巨大健康威胁吗?

时间:2012-10-06 21:18来源:未知 作者:农林化学除草网 点击:

 

  中国低碳网讯 2012年9月19日的Foodand Chemical Toxicology(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农达除草剂与抗农达基因修饰玉米的长期毒性”的论文。这项研究使用200只大鼠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极低浓度的农达除草剂(比现有安全剂量还低)和NK603抗农达转基因玉米(占被试小鼠食物的11%-33%)都有明显的致癌效果。

  这个结论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农达”作为一种农药都已经使用40余年,连专利都过期了,美国环保署(EPA)将它的毒性归为3级,在农药中几乎是最低毒的了;而抗农达玉米也早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南美洲多个国家广泛种植十多年了,其产品也喂养了欧洲的大批牲畜。这项研究认为二者的健康风险都是极高的,但这却不符合之前的几乎所有研究。

  澳大利亚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的Mark Tester教授这样评论:“跃入我脑海里的第一件事是为什么在很早就有大量转基因食品进入食物链的国家中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未曾发现问题?如果真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如果这项研究确实与人类密切相关,为什么北美洲人没有纷纷倒下?而如果效果真的像论文中这么大,为什么之前一百多项同行评审的研究都没有注意到任何迹象?”

  我个人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其它科学家评论并咨询我熟悉的几个相关领域人士意见后,认为这项研究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亟需其他研究者跟进并对实验进行检验和重复。

  问题1:实验分组和对照组情况

  该实验使用了200只大鼠,雌雄性别各半,各自分成10组,每组10只。

  在每个性别的10组里,其中1组是对照组,日常食谱中有33%是非转基因但和NK603尽可能接近的玉米品种。剩下的9组则分成三类处理:食用单独种植的NK603玉米,食用打过农达的NK603玉米,食用非转基因玉米但掺杂含有农达的饮用水。按理来说,对照组的数目应当和处理组数目相近。这个实验仅设了一个对照组,这给后来的数据统计分析带来很大的问题。

  剑桥大学研究公共风险理解的David Spiegelhalter教授认为,“所有的比较都是和对照组进行的,但对照组只有每个性别10只,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患上了肿瘤。……数量太少,没有合适的统计分析,无法成为有效的证据。除非这个结果能得到恰当的重复,否则我会不愿接受这些结论。”爱丁堡大学的细胞生物学教授Anthony Trewavas认为至少需要100只左右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不然这些结果没有价值。“坦率地说,这个大鼠品系本来就很容易染上肿瘤,在我看来这个结果和随机误差没什么区别。”

  有一个老笑话说:“接受治疗后,33%的老鼠康复了,33%的老鼠死去了,第三只老鼠逃跑了。”被试数量太少会严重影响实验的可信度,而作者并未解释关键的对照组数量如此之少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当对此项研究存疑。

  问题2:实验结果和统计分析

  绝大部分致癌物质都有剂量效应:当浓度很低时安全风险可以忽略,随着浓度的增加,致癌效果逐渐提高。但是在这个实验中,不但看不出剂量差异的效果,不同实验间的结果都不一致,尤其是食用转基因玉米最多的大鼠,死亡率反而比最少的组低,令人怀疑可能是偶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单独喂食转基因玉米时,当玉米占食谱中11%和33%时癌症发病率很高,22%时却和不喂时差不多;喂食施用过农达的转基因玉米,则反而是22%的发病率最高,11%和33%都很低。而作者的图表看起来并无显著差异,给出的统计方法也不能说服人。Tom Sanders认为,这篇文章的“统计手段是很不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案表述不清,概率也没有为多重比较而校正过。”剑桥大学塞恩斯伯里实验室副主任Ottoline Leyser教授则认为“论文作者没有证明这些影响是转基因所致。”

  论文作者认为之所以没有显示剂量效应,是因为这里起作用的是激素内分泌失调病症中常见的阈值效应。但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教授Thomas Lumley认为数据并没有显示出阈值的存在,全部六组对比中剂量最多的那一组的死亡率都反而比最少的那一组更低。激素假说也没有得到多变量生化分析的支持,因为该分析的结果是盐排出量有影响,睾酮和雌二醇等激素反而没有影响。

  同样难以理解的是,未施用过农达的转基因玉米、施用过农达的转基因玉米和掺有农达的饮用水,这三者竟然产生了类似的效果。作者虽然猜测了一个机理,但对此没有给出充分证据。照理说这样的情况应该首先检查这三组的其它共同变量吧……

  问题3:大鼠实验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对照组也有大量患癌症的老鼠,因为”Sprague-Dawley品系的大鼠在实验室很容易患上乳腺癌,尤其是在进食过量的时候“,伦敦国王学院营养科学系的主任Tom Sanders指出。

  事实上,这篇论文虽然声称记录了食物摄取数据,但是没有提供出来。大鼠的成长数据没有给出,食谱的具体组成也没有指明。Tom Sanders还怀疑这些玉米是否可能因储存问题而染有霉菌。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Mark Vickers博士则指出,大鼠对水中的添加剂十分敏感,因此流体摄入数据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数据论文完全没有给出。另一方面,这一株系的大鼠就算在完美条件下的2年生存率也不高。

  问题4:作者个人学术声誉

  这篇文章的通讯和第一作者是法国卡昂大学的Gilles-Eric Séralini。熟悉转基因相关新闻的同学可能听说过他。他是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反对者,曾在2007年和2009年两次对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分析,得出转基因玉米有害的结论,然而两次都遭到监管机构和同行科学家的激烈批评,认定他的数据分析方式是不合适的、未被同行接纳的,因此结果无效。欧盟相关声明在http://www.efsa.europa.eu/de/efsajournal/pub/753.htm,果壳文章《欧盟再度驳回法国的转基因禁令》曾经对此事有过介绍。

  之前Séralini还曾多次使用有争议的手段试图证明转基因有害。他曾向体外培养的细胞加入Bt蛋白,试图证明Bt蛋白的毒性,但是养过细胞的人都知道,体外培养细胞极其脆弱,随便加些外来物质都会影响其生长,他所添加的浓度更是远远大于人体内可能的浓度,使用的培养环境也和体液环境大不相同。

  此外,Séralini的研究一直得到绿色和平的支持。他在今年二月曾代表绿色和平到澳大利亚宣讲。

  结语: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的安全性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转基因呢?仅从食品安全领域考虑的话,转基因技术本身是完全中性的,其效果完全取决于转进去的是什么东西。当然,转的时候总会发生意外的,只有做过全基因组比对才能确切地证明转进去了什么东西;但是最后决定其对人安全性的东西只是转的结果。

  如果事后证明这个研究果真是成立的那会如何?我觉得要反思的也不是转基因技术本身,而是为什么之前的那么多实验都没有发现这一点,我们对食品安全的审核监控程序是否出了问题。

 

科学松鼠会

(责任编辑:农林化学除草网)
------分隔线----------------------------